論文名稱 |
刊物/研討會名稱 |
發表年份 |
〈「當代中文短篇小說選」結合 PODCAST 節目製作的教學策略探 索〉 |
《臺北市立大學通識學報》第 9 期 |
2022 |
〈試論《莊子》的「神人无功」〉 |
《臺北市立大學學報‧人文社會類》 50 卷 2 期 |
2019 |
〈《莊子》的「內」、「外」之分—兼論「內聖外王」的義理內涵〉 |
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《漢學研究集刊》第二十七期 |
2018 |
〈以《左傳》名句名言為主題的教學方案設計-以本校大一國文教學 經驗為例〉 |
《警察通識叢刊》第 9 期 |
2018 |
〈朱熹《資治通鑑綱目》唐史卷名家論贊析評-以「守禮」、「寡慾」 為討論主題〉 |
《東亞漢學研究》第 8 號 |
2018 |
〈朱熹《資治通鑑綱目》的「胡氏曰」─以卷一至卷三十五為例〉 |
《彰 化師大國文學誌》第 34 期 |
2017 |
〈從語用學的「禮貌原則」試易宗夔《新世說》的說話修辭〉 |
國立 臺灣戲曲學院《通識教育學報》第 4 期 |
2017 |
〈從國史起點的定位比較安鼎福《東史綱目》與朱熹《資治通鑑綱目》 的正統論〉 |
《中韓研究學刊》總第 18 輯 |
2017 |
〈舊文體與新思潮的跨域交匯--易宗夔《新世說》的「現代性」初探〉 |
國立臺南大學《人文研究學報》第 50 卷第 2 期 |
2016 |
〈100-103 學年度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大學部新生中文語言知識測 驗結果分析〉 |
《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》第 4 期 |
2015 |
〈《論衡》批判「俗言」、「俗議」的修辭策略〉 |
《興大中文學報》第 37 期 |
2015 |
〈試析成玄英《莊子疏》中「重玄」、「至論」與「體用」的關係〉 |
《高 雄師大國文學報》第 20 期 |
2014 |
〈莊子「至論」思想析論〉 |
《嘉大中文學報》第 9 期 |
2014 |
〈「命」與西周神聖世界觀的建立〉 |
《臺北市教育大學學報》第 44 卷第 1 期 |
2013 |
〈試論方東美先生對「五行說」的理解〉 |
《鵝湖月刊》454 期 |
2013 |
〈從《莊子》評「禪讓」見其對政治生活的思考-兼論孟、荀的儒家 觀點〉 |
文化大學中文系《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》25 期 |
2012 |
〈試論王充命論與「現實」的關係〉 |
文化大學哲學系《華岡哲學學 報》第四期 |
2012 |
〈莊子「聖人無名」解〉 |
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《成大中文學報》 4 第 33 期 |
2011 |
〈《管錐編‧老子王弼註章》析論-兼論詮解王弼〈老子注〉的兩種 模式〉 |
國立空中大學《空大人文學報》第 19 期 |
2010 |
〈從「音樂政治」到「情感政治」-對《樂記》政治哲學的另一種解 讀〉 |
臺北市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《儒學研究論叢》第三輯 |
2010 |
〈當代學者對孔子知天命詮釋綜述〉 |
漢學研究中心《漢學研究通訊》 29:4(總 116 期) |
2010 |
〈荀子「制天命」說的形成及思想內蘊〉 |
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《先 秦兩漢學術》第 14 期 |
2010 |
〈朱熹《資治通鑑綱目》增損檃括《資治通鑑》方法舉隅-以《卷一》 為例〉 |
國立屏東教育大學《屏東教育大學學報》第 35 期 |
2010 |
〈從「受命」到「三命」—兩漢士人的性格轉變與命論思想的發展〉 |
國立高雄師範大學《高雄師大學報》第 28 期 |
2010 |
〈董仲舒與漢武「尊儒」關係之臆探〉 |
國立新竹教育大學《語文學 報》第 14 期 |
2007 |
〈論曹魏女后與曹魏政治的關係〉 |
南臺科技大學《南臺科技大學學 報》第 23 期 |
2007 |
7〈《文史通義》〈詩教〉「文學史」觀探微〉 |
東吳大學《有鳳初鳴年刊》 第 2 期 |
2006 |